好的,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加入更多细节和描述,让故事更生动丰富,字数变化不大。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:
---
作者:东旭
1937年5月,西宁城里乍暖还寒,空气中透着一股凛冽的冷意,令人不由自主地裹紧衣衫。青海省政府大院戒备森严,似乎随时都准备迎接一场风暴。大门口,四名身穿军装、荷枪实弹的士兵站得笔直,他们神情严肃,目光如炬,守护着这座要塞。
院子里,沿着宽阔的石板路两旁,整齐列队的二十余名警卫,每人腰挎闪亮的马刀,肃然矗立,气氛紧张凝重。大厅宽敞明亮,墙壁上挂着几幅军队奖状,一名身形魁梧、军装笔挺的军官正倚坐在庄重的太师椅上,脸上带着一丝狂妄的笑意。他正是西北五省(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)总长官、西北剿匪第一路军第五纵队司令,外号“杀人魔王”的马步芳。
展开剩余88%在他两侧,几位青海的军政要员端坐着:马绍武、马德、陈显荣、马骥等人,个个神态傲慢,借着魔王的威势而狐假虎威。青海日报社社长陈秉渊也在一旁,以媒体身份旁观这场即将展开的对峙。他们动员如此众多力量,目的只有一个——那就是红西路军第9军军长孙玉清。
孙玉清,原名孙宝善,1910年3月出生于湖北黄安县一个贫苦农家。1927年11月,年仅18岁的他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,自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。孙玉清堪称军事天才,虽然仅仅读过几年私塾,未曾进入过正规军校深造,但他指挥作战的才能令人叹为观止,甚至远胜许多科班出身的将领。
1933年初,孙玉清入红军第四年,已指挥一个团,在巴中侯家梁与蒋军陆军上将田颂尧麾下三个团展开激烈交锋。田颂尧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毕业生,那个学校是黄埔军校的前身,培养出了无数名将。田颂尧本人能成为陆军上将,自然也是骁勇善战,且所率军队装备精良,远优于红军。
因此,田颂尧曾轻视孙玉清,认为绑住一只手也能轻松击败红军。可是,结果却出人意料,年仅24岁的孙玉清以一团兵力,竟将对方三个团击溃,侯家梁一役中,田颂尧的三个团几乎被全部歼灭。保定军校出了无数名将,包括打败林彪的白崇禧、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傅作义,以及经历无数战役的罗卓英和叶挺,而田颂尧便是其中赫赫有名的将领。尽管如此,他屡次败于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军长,实在让他颜面尽失。
孙玉清指挥的32团屡建奇功,1933年8月1日,军部特授予“以一胜百”奖旗一面,表彰其卓越战绩。1934年,年仅24岁的孙玉清因战功卓著,破格提拔为红四方面军七十三师师长,一年后更升任第31军军长。
然而,战场上没有永远的胜利者。孙玉清这位所向披靡的将军,也难逃失败的厄运。他在西北战场上屡遭挫败,最终兵败河西走廊。众所周知,红军西北失利的原因复杂多样,此处不便详述。
1937年,西路军两万将士在河西走廊陷入13万马家军及其他武装的围困。3月,孙玉清在甘肃祁连山地区与敌军激战,尽管奋力抵抗,终因弹尽粮绝被俘。
马步芳,1903年生,被誉为“西北魔头”,早年投奔冯玉祥,后来效忠蒋介石。他虽然手段狠辣,却也敬佩孙玉清的军事才华,意图招降这位年轻的对手。为此,他让自己麾下的298旅旅长马步康多次策划诱降孙玉清,但都被孙玉清一一拒绝,甚至嗤之以鼻。
不甘失败的马步芳亲自下令将孙玉清押解到西宁,决心亲自劝降。当他端坐太师椅,思索着这位才27岁的年轻军长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时,门外突然传来一声吆喝,打断了他的思路。
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迈着坚定步伐,穿过两排士兵,步入大厅。马步芳挥手示意大厅所有人起立,齐声行注目礼,场面庄严肃穆。马步芳以胜者姿态迎上前,用审视的眼神打量孙玉清。
孙玉清头发虽被剃光,但威风凛凛,神色沉着自若,眼神锐利如鹰,扫视整个大厅。马步芳本想以威严震慑对方,未料孙玉清气势逼人,竟让这位狂妄自大的“魔王”一时间愣住。
沉默片刻,马步芳假装镇定,指向一旁的沙发:“孙军长,请坐。”孙玉清毫不客气,稳稳落座。
“你就是孙玉清军长?”马步芳问道。
“没错,我就是红军第9军军长孙玉清!”孙玉清声音洪亮。
“你多大年纪?”
“刚过27周岁。”
“27岁,真年轻!”马步芳身边的人窃窃私语。
“年轻有为!”马步芳感叹道,“你为何投身红军?又何时成为师长?”
“家里穷,恨那些贪官和土豪,红军打土豪,杀害贪官,我就跟着红军了。”孙玉清坦率道,“当师长时,我只有24岁。”
“你比我当师长还早啊,那时我都27岁了。”马步芳笑着说。
“闭嘴,你算哪根葱!”孙玉清反驳。
“河西的败仗你就忘了吗?”马步芳回击。
孙玉清默然,心头涌上一股无名怒火,为这场溃败痛心疾首。
“你那么厉害,为何被我们俘虏?”马步芳见对方情绪低落,想乘机打击。
“弹尽粮绝,身陷绝境。”孙玉清坚定反驳。
“所以,有子弹你还会继续战斗?”
“当然!”孙玉清剑眉一挑,声音洪亮。
此时,坐在一旁的敌军团长马忠义站起身,说:“河西战役,我们损失惨重,三骑兵旅、两步兵旅和四民团围剿他们,伤亡两千兄弟,活捉孙军长时,我们也损失两个排的弟兄。”
马步芳脊背发冷,怒瞪马忠义示意其闭嘴,然后指着孙玉清说:“虽然我们付出巨大代价,但终究消灭了红军败将,你有何话说?”
孙玉清悲愤地答:“我军远征西北,生不逢时,粮弹短缺,败得理所当然。”
“你们虽败,凭借的是绝对兵力优势。武器不如我们,但以一敌三,你们根本没有胜算。”孙玉清激昂道。
“你虽败,倒像曹营的关云长,若肯投降,前途光明,如何?”马步芳不再纠缠,直入主题。
“我只信革命事业,与你们势不两立。该杀就杀,别多说!”孙玉清慷慨陈词。
大厅气氛顿时凝固,众人面色大变,心想这孙玉清真不识时务,定死无疑。然而,马步芳却不怒反笑:“马上设宴,邀请孙军长同饮。”
孙玉清断然拒绝。马步芳不死心,转而想用亲情打动他。
孙玉清的妻子岳兰芳,四川南江人,参加革命后加入红九军剧团,1935年9月在甘孜曲河与孙玉清结婚。长征途中,因频繁作战,夫妻聚少离多,生活如牛郎织女般凄凉。红军组建西路军后,岳兰芳被派往妇女团三连任排长,夫妻从此失散。
梨园口兵败后,岳兰芳被俘,押送至西宁马家陆军医院做杂工。马步芳多次劝降无果,最终决定将孙玉清押回西宁。
从医院回来后,马步芳彻底死心,他知道自己虽用兵力优势击败红军,却无法摧毁他们坚定的意志。孙玉清这年轻将军信念如钢铁,在他身上得不到任何好处。于是,马步芳怒目圆睁,下令处以极刑。
1937年5月下旬,西宁黄昏时分,黑云压城,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抑。孙玉清清楚自己时日无多,敌人即将下手。虽不惧死,却遗憾不能再领兵驰骋,消灭蒋军反动派。
忽然,房门猛然打开,冷风扑面而来,三名凶神恶煞的马家军匪徒冲入,首领正是马忠义的参谋长耿文魁。耿文魁装腔作势地说道:“孙军长,鄙人敬重你,但上头有命,命我送你上路,我只能遵命……”
孙玉清冷冷回道:“想杀就杀,废话少说!”
耿文魁尴尬一笑,挥手示意两个手下动手。
“等一等!”孙玉清从容地穿好衣服,戴上帽子。
两名刽子手将他押至后院马厩,紧绑于木柱旁马槽边,狞笑着高举屠刀。孙玉清毫无惧色,面向东方振臂高呼革命口号。
枪声划破夜空的寂静,年仅27岁的红军英雄孙玉清倒在血泊中。
岳兰芳得知噩耗,泪如雨下,几日茶饭不进。
不久,马步芳将她送给一名部属,强迫她嫁给马家公馆长工喇成德。新中国成立后,岳兰芳安度晚年,1983年离世。
孙玉清死后,还有一名红军女战士悲痛欲绝,她是陈淑娥,怀有将军遗腹子。陈淑娥来自四川平昌,参加红四方面军,被分配至红西路军前进剧团,以美貌和歌喉闻名全军。
长征途中,剧团多次赴红九军驻地演出,孙玉清经常慰问,两人逐渐生情。19岁的陈淑娥难抑情感,怀
发布于:天津市嘉旺网-有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吗-股票查询网-网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