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《大般涅槃经》亦称《大本涅槃经》或《大涅槃经》,简称《涅槃经》。这部经是佛住世时,所说的最后一部经。
佛从兜率内院示现降生至十八岁,为太子阶段,主要是感悟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十九岁出家,六年参访,六年雪山静坐为修行阶段,主要是证悟佛理和示现成佛。三十岁至八十岁之间,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,主要是阐扬佛法与广度众生阶段。在第三阶段里,说《阿含经》等类似动员,说《楞严经》等类似发展,说《妙法莲华经》等类似高潮,说这部经类似总结。对修行人来讲,是非常难得之法。
01涅槃之道,空有不住,生死不望,幻化不离,智愚不破,好坏不分,能所不求,真假不辨,凡圣不看,染净一体,苦乐一样。安住空性,随尘亦然。种超脱的境界,即涅槃之道。它包含了十个方面的表述,涉及空有、生死、幻化、智愚、好坏、能所、真假、凡圣、染净、苦乐等方面。“空有不住”,意味着不执着于事物的空和无,也不执着于事物的有和实。这是一种超越有无对立的境界,让我们认识到世间万物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。“生死不望”,指的是不畏惧生死,不拘泥于生命的长短。悟透生死,才能更好地珍惜当下。“幻化不离”,意味着世间万物皆为幻化,我们要认识到事物的本质,不被表象所迷惑。“智愚不破”,表示不分别智者和愚者,认为每个人都有其价值。“好坏不分”,即不拘泥于事物的善恶、好坏。事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心态,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。“能所不求”,意味着不追求能力和所求,安于现状。“真假不辨”,指不分别事物的真假,认识到世间万象皆为假象。“凡圣不看”,表示不分别凡人和圣人,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。“染净一体”,意味着世间万物皆包含染净两个方面,我们要学会接纳事物的全部。“苦乐一样”,表示不分别苦与乐,认为苦乐皆为人生体验。“安住空性,随尘亦然”,意味着在空性中安住,随顺世间万物。这是一种超脱的境界,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。【感悟】我们要超越对立,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。在实际生活中,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,珍惜当下,尊重他人,宽容待人,不必过分担忧生死,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保持清醒的头脑,看清事物的真相,不被表象所迷惑,找到内心的宁静,实现人生的超脱。02涅槃者,体是寂灭,无为安乐;我心既是真心,妄想则断;妄想断故,则具正念;正念具故,寂照智生;寂照智生故,穷达法性;穷达法性故,则得涅般。【释义】“涅槃者,体是寂灭”,这里的“涅槃”是佛教中的一个核心概念,指的是达到了无生无死的最终解脱状态,而“寂灭”则是指一切烦恼、生死轮回的止息。涅槃的体性是彻底的寂静和灭尽,是一种超越了一切痛苦和烦恼的状态。“无为安乐”,这里的“无为”指的是不造作、不努力的自然状态,而“安乐”则是指在这种状态下达到的平静和快乐。涅槃境界中,因为不再受到任何外在事物的束缚,所以能够自然地享受到无为的安乐。“我心既是真心”,这句话表明在涅槃境界中,个体的心已经摆脱了所有的虚妄和伪装,回归到了最真实、最纯粹的状态,即“真心”。“妄想则断”,由于真心显露,所有的虚妄分别和贪嗔痴等烦恼自然断绝。妄想是导致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原因,断除妄想是达到涅槃的关键。“妄想断故,则具正念”,当妄想被断除后,心中自然生起正念,即正确、清净的念想。正念是修行者保持觉醒和觉知的状态,不受外界干扰。“正念具故,寂照智生”,正念的具备使得寂照智得以生起。寂照智是一种能够如实观照一切事物本质的智慧,它既寂静又能照亮一切。“寂照智生故,穷达法性”,寂照智的生起使得修行者能够彻底洞察和达到法性。法性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,是空性、无常、无我等真理的集合。“穷达法性故,则得涅槃”,当修行者彻底理解并达到了法性,就能够实现涅槃,即达到了最终的解脱和圆满。【感悟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涅槃的内涵及其达成过程,涅槃不是一种外在的获得,而是一种内在的转变和觉醒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不断地内观自省,断除内心的妄想和执着,培养正念和智慧。涅槃之路是一条自我净化和提升的道路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烦恼所困扰,而这句话提醒我们,真正的快乐和安宁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清净。通过修行,我们可以逐渐减少内心的杂念,培养正念,从而更加接近真实的自我和生命的本质。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的积累,而是对生命和宇宙真相的深刻洞察。在追求物质和知识的同时,我们不应忽视内心的修养和智慧的提升。只有当我们能够寂照一切,洞察法性时,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。涅槃不仅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,也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可以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。03依法不依人、依智不依识、依义不依语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。【释义】在听经闻法中,为了避免在菩提道上走更多的弯路。在《大般涅槃经》中,佛陀给后世修学者说了这“四依法”。“依法不依人”,意味着在修行的过程中,应该依据佛法本身,而不是个人的权威或喜好。这里的“法”指的是佛法的教义和规则,而“人”指的是个人的情感、偏见或某个人的说法。修行者应当以佛法的真理为准绳,而不是盲目追随某个人的教导。“依智不依识”,这里的“智”指的是智慧,特别是指超越世俗认知的般若智慧,而“识”则是指普通的认识、知识和观念。在修行过程中,应当依赖智慧来认识事物的本质,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表面的、有限的知识和认识。“依义不依语”,强调的是理解佛法的真正含义,而不是执着于语言的表述。佛法的精神实质比文字更为重要,因此,修行者不应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,而应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。“依了义不依不了义”,这里的“了义”指的是彻底、究竟的真理,“不了义”则是指不彻底、有所局限的教法。修行者应当追求和依止那些直接指向真理的究竟教法,而不是那些权宜之计或方便说法。【感悟】“依法不依人”提醒我在面对任何知识和教导时,都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盲目崇拜权威,而是以事实和真理为依据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见领袖,但这句话教导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,依据事物的本质来做出决策。“依智不依识”则让我认识到,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,表面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是不够的。我们需要培养深刻的洞察力和智慧,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这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深入,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。“依义不依语”告诉我们,在沟通和理解他人时,不应仅仅关注言语的字面意思,而应努力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和情感。在人际交往中,这句话帮助我们更加同理和宽容地对待他人。“依了义不依不了义”鼓励我们追求真理,不被表面的、暂时的现象所迷惑。在学习和工作中,不断探索事物的本质,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深层次的理解。04世间之人,乐中见苦,常见无常,我见无我,净见不净,是名颠倒。【释义】“世间之人,乐中见苦”,指的是世间的人们在本来应该感到快乐的事物中,却看到了痛苦。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对快乐有过高的期望,或者害怕快乐不能持久,因此在快乐中预见了未来的痛苦。“常见无常”,这里的“常”指的是永恒不变,而“无常”是指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。世间之人往往希望事物是永恒不变的,但在佛教看来,这种希望是一种颠倒的认识,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。“我见无我”,在佛教中,“我”是指一个固定不变、独立存在的自我,而“无我”则是指没有这样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。世间之人通常执着于自我,认为有一个不变的“我”,但实际上,佛教认为这种执着是一种颠倒的认识,因为真正的本质是无我。“净见不净”,这里的“净”指的是纯洁、清净,而“不净”则是指污秽、不纯洁。世间之人常常追求外在的洁净和完美,忽视了内心的污染和不净,这种追求也是一种颠倒的认识。“是名颠倒”,总结上述四种情况,指出这些都是颠倒的认识,即对事物的真实状态有了错误的看法。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:大乘涅盘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。又称“涅盘四德”。达涅盘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,谓之“常”;其境界无苦而安乐,谓之“乐”;自由自在,毫无拘束,谓之“我”;无烦恼之染污,谓之“净”。【感悟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常有的几种颠倒认识,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认清事物的真相,避免陷入错误的认知中。我们应该学会在快乐中看到痛苦的根源,而不是被快乐表面的假象所迷惑。这样,我们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快乐,同时也能更加平静地面对未来的痛苦。接受无常是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抗拒或忽视它。认识到一切都在变化中,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生活中的变故,减少因执着于“常”而产生的痛苦。认识到“无我”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自我中心的执着,从而更加无私地对待他人和事物。这种认识可以促进我们的心灵成长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。追求外在的洁净而忽视内心的净化,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。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,培养真正的清净心,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整洁和完美。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,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,要看到事物的本质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该培养正知正见,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世界,这样才能活得更加清明和自在。05彼世间中有三种味,所谓无常无我无乐。烦恼为薪,智慧为火。以是因缘成涅槃饭,谓常乐我,令诸弟子,悉皆甘嗜。【释义】“彼世间中有三种味,所谓无常无我无乐。”这句话指的是世间的三种基本特性或“味道”:无常、无我和无乐。无常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,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;无我是指没有固定不变、独立存在的自我;无乐是指世间的一切快乐都是暂时的,最终都会归于痛苦或不满。“烦恼为薪,智慧为火。”这里用“薪”和“火”的比喻,说明了烦恼和智慧的关系。烦恼是指贪嗔痴等导致痛苦的烦恼情绪,它们如同燃料;智慧是指洞察事物真相的智慧,它如同火焰。烦恼作为燃料,在智慧的火焰中被燃烧和消除。“以是因缘成涅槃饭,谓常乐我,令诸弟子,悉皆甘嗜。”通过以上的修行过程,即以烦恼为薪,智慧为火,修行者最终能够成就涅槃,这是一种超越了无常、无我和无乐的境界。涅槃被比喻为“饭”,这种“饭”具有“常乐我”的特性,即永恒、快乐和真正的自我。这里的“常乐我”并非世间的常乐我,而是一种超越了世间烦恼的纯净状态。佛教弟子通过修行,最终能够品尝到这种涅槃的“美味”,并且对此感到满足和喜悦。【感悟】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、无我和无乐的,而我们通常所追求的快乐和自我都是暂时的、虚幻的。真正的快乐和自我,只有在通过智慧燃烧烦恼,达到涅槃的境界时才能实现。我们要正视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,不要逃避或抗拒,而是要用智慧去观照和超越。烦恼并不是我们的敌人,而是修行的原材料。当我们能够以智慧去理解和转化烦恼时,我们就能够逐步接近涅槃的境界。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和条件,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解脱。通过修行,我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无常和无我,找到真正的“常乐我”,这是一种内在的、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快乐。06我者即是如来藏义,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即是我义,如是我义从本已来,常为无量烦恼所覆,是故众生不能得见。【释义】“我者即是如来藏义”,这里的“我”并非指通常意义上的个体自我,而是指“如来藏”,即众生内在的佛性或如来智慧。如来藏是佛教中的一个深奥概念,它认为每个众生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如来的智慧和品质。“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”,这句话进一步阐明,所有的众生都具有佛性,即都有成佛的潜力。佛性是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,是成佛的内在依据。“即是我义”,这里的“我义”指的是上述的如来藏或佛性,强调这是众生真正的自我,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自我。“如是我义从本已来”,说明这种如来藏或佛性的真实自我是本来就有,不是后天获得的,它自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。“常为无量烦恼所覆”,虽然众生本具佛性,但这个真实自我通常被无量的烦恼所遮蔽。烦恼包括贪嗔痴等负面情绪和错误观念,它们像乌云一样遮盖了佛性的光明。“是故众生不能得见”,因此,由于烦恼的遮蔽,众生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实佛性,无法觉悟成佛。【感悟】佛教中的一个基本观点:众生平等,皆具佛性。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,但这种潜力往往被自身的烦恼所遮蔽。修行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追求,更是一种内在的觉醒和转变。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价值,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忽视自己的内在宝藏,而过分追求外在的认可和物质。真正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于内心。烦恼是阻碍我们认识真我、实现佛性的障碍。在修行过程中,我们需要不断地内观自省,识别并克服这些烦恼,才能逐渐显露出佛性的光明。修行是一个不断去除烦恼、显现佛性的过程。它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一个长期的、甚至是一生的努力。我们应该耐心地对待这个过程,不断地精进。尽管我们目前可能还被烦恼所困扰,但佛性始终存在,只要我们愿意努力,就有可能觉悟。这种信念给予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和力量。07
如我所说四真谛法,云何为四?苦集灭道。
何谓苦谛?有八苦故,名曰苦谛。
云何集谛?五阴因故,名为集谛。
云何灭谛?贪欲嗔痴毕竟尽故,名为灭谛。
云何道谛?三十七助道法故,名为道谛。是名分别答。
【释义】这句话是对佛教基本教义“四圣谛”的阐述。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,它们是佛陀教导的四个真理,分别是苦谛、集谛、灭谛和道谛。“如我所说四真谛法,云何为四?苦集灭道。”这句话是佛陀在介绍四圣谛时提出的疑问和回答,意思是:“我所说的四个真理是什么?那就是苦谛、集谛、灭谛和道谛。”“何谓苦谛?有八苦故,名曰苦谛。”苦谛指的是生活中存在的痛苦。佛教认为,人生有八种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和五阴炽盛。这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,因此称为苦谛。“云何集谛?五阴因故,名为集谛。”集谛解释了痛苦的根源,即“五阴”或“五蕴”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的聚集。五阴是构成生命个体的基本元素,它们的聚集和执着是痛苦的根源。“云何灭谛?贪欲嗔痴毕竟尽故,名为灭谛。”灭谛是指通过修行,消除贪欲、嗔恨和无知(痴),从而彻底消除痛苦的可能性。灭谛是四圣谛中的目标,即达到痛苦的终止。“云何道谛?三十七助道法故,名为道谛。”道谛是指达到灭谛的路径,即修行者应当遵循的方法。三十七助道法是佛教中指导修行的一系列方法,包括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和八正道等。“是名分别答。”这句话是对上述解释的总结,指出以上是对四圣谛分别进行的解释。【感悟】我们认识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痛苦,以及这些痛苦并非偶然,而是有其深层的根源。让我们更加理解他人,也学会了以更加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。灭谛告诉我们,通过消除内心的贪欲、嗔恨和无知,我们可以达到痛苦的终结。这让我们明白了修行的目的和意义,即通过修行来净化心灵,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。道谛的提出,为如何解决痛苦提供了具体的方法。这让我认识到,理论知识虽然重要,但实际的修行更为关键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该努力实践这些修行方法,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。08
不见后世,无恶不造。
【释义】“不见后世”,指的是不相信或不考虑来世的存在,或者说不相信死后会有因果报应。在佛教和其他一些宗教中,后世或来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,认为人的行为(善或恶)会在今生或来世得到相应的果报。“无恶不造”,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后世和因果报应,那么他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做出各种恶行,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任何未来的惩罚或报应。【感悟】对于那些相信因果报应和后世的人来说,这种信仰可能会成为他们行为的重要指导原则。教育和引导人们理解生命的连续性和因果律的重要性,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。09一切众生悉有佛性,如来常住无有变易。【释义】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,是关于佛性的重要论述,包含了两个核心概念:“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”和“如来常住无有变易”。“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”,意味着所有的众生,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,都具有成佛的潜在能力或本性。佛性是指众生内在的纯净、智慧和慈悲的品质,是成佛的内在依据。“如来常住无有变易”,这里的“如来”通常指的是佛陀,但也可以理解为佛性或佛的法身。这句话表明如来(佛性)是永恒不变的,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。它是一种超越无常的绝对存在,是所有众生最终能够达到的圆满状态。【感悟】每个生命都蕴含着佛性,都有成佛的可能。这种观念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慈悲,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。知道每个众生都有佛性,意味着无论我们现在的状态如何,都有可能通过修行达到觉悟。这种信念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目标和动力。虽然外在世界不断变化,但内在的佛性是不变的,我们可以依靠这个不变的真理来指引我的行为和思想。修行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,更是为了发现和实现内在的佛性。在修行的道路上,我们应该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,展现出内在的智慧和慈悲,以此影响和帮助他人。10一切诸世间,生者皆归死,寿命虽无量,要必当有尽,夫盛必有衰,合会有别离,壮年不久停,盛色病所侵,命为死所吞,无有法常者。【释义】“一切诸世间,生者皆归死”,这句话指出在世间所有的生命,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,最终都会面临死亡。出生是生命的开始,而死亡则是生命的终结,这是所有生命都必须经历的循环。“寿命虽无量,要必当有尽”,即使有些生命的寿命看起来很长,甚至无量,但最终都会有尽头。无论生命多么长久,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。“夫盛必有衰”,世间的一切兴盛最终都会走向衰落。无论是个人、家庭、国家还是文明,都逃不过兴衰更替的命运。“合会有别离”,指的是世间所有的相聚最终都会面临分离。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是暂时的,而别离则是必然的。“壮年不久停,盛色病所侵”,青春和健康不会永远持续,随着时间的流逝,疾病会逐渐侵蚀强壮的身体和美丽的容颜。“命为死所吞”,生命最终会被死亡所吞噬,这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。“无有法常者”,这句话总结上述观点,指出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,一切都是无常的。【感悟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。生命是短暂的,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,但我们可以把握生命的质量。我们要珍惜当下,因为生命无常,所以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,因此应该珍惜与亲人、朋友相处的每一刻,活在当下,尽量让每一刻都充满意义。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的,不应过于执着。无论是财富、地位还是名誉,都是过眼云烟,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。面对生命的起伏和世事的变迁,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。接受生命的无常,并不意味着悲观或放弃,而是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智的生活态度。修行和自我提升是生命中的重要课题。在有限的生命中,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,追求智慧和慈悲,这样才能在面对生死和世间变化时,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在。请点亮【在看】让生命充满能量图片
编撰整理 | 释放能量 (ID: SFNL88 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嘉旺网-有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吗-股票查询网-网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